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最新章節-胡鴻 全文無廣告免費閱讀-十六國,政治體,四夷

時間:2018-01-31 07:38 /遊戲異界 / 編輯:山姆
主角是十六國,四夷,政治體的小說叫《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胡鴻寫的一本戰爭、鐵血、歷史小說,書中主要講述了:光吼宴群僚,酒酣,語及政事。時刑法峻重,參軍段業烃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25.9萬字

作品歸屬:男頻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線上閱讀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第27部分

宴群僚,酒酣,語及政事。時刑法峻重,參軍段業曰:“嚴刑重憲,非明王之義也。”光曰:“商鞅之法至峻,而兼諸侯;吳起之術無,而荊蠻以霸,何也?”業曰:“明公受天眷命,方君臨四海,景行堯舜,猶懼有弊,奈何以商申之末法臨義之神州,豈此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光改容謝之,於是下令責躬,及崇寬簡之政。(3058頁)

其三:

著作郎段業以光未能揚清濁,使賢愚殊貫,因療疾於天梯山,作表志詩《九嘆》、《七諷》十六篇以諷焉。光覽而悅之。(3059頁)

在第一例記述中,沒有明言賦詩者是否包括呂光本人,但從他主持這一儀式的舉來看,至少他是想展示自己“有文學”的一面。第二例頗似上文中石勒評論古帝王的場景,也是在必須即興發言的酒宴上,故而同樣顯示他對古代治國學說的熟悉。而藉助段業之,堯、舜作為帝王最高典範的地位得以重新確認,與石勒自言“軒轅豈所擬乎”一樣,史籍藉此表現出“五胡”君主們對儒家塑造的華夏古聖王及其背的政治文化的認可。第三例再次表明呂光有解讀詩歌中微妙的“表志”“諷喻”的能。被趙翼標為“有文學”的姚興,也曾因為好田獵,引起京兆杜誕著《風草詩》、馮翊相雲作《德獵賦》的諷諫,“興皆覽而善之”(2983頁)。呂光在此事上的表現與姚興無異。這些用詩賦諷諫的傳統,即使不追溯到《詩經》的《國風》,至少也可以在“司馬相如-漢武帝”以及“揚雄-漢成帝”的史事中找到原型。不只是對詩賦的解讀能,而是這種“詩賦諷諫-覽而悅之”的行為本,就已經起到塑造華夏式賢明君主的作用。

三、西秦乞伏氏與南涼禿髮氏

乞伏氏與禿髮氏入華夏文化圈的時間比較晚,在建立政權之,也僅僅佔據著原華夏帝國中較為邊緣的地帶。乞伏氏將本族的族源追溯至乞伏可託鐸莫何,傳說他是大如陵阜的巨蟲所化,也就意味著自他以上的世系已不可亦無須追溯,即他被看作是乞伏部的始祖。這位乞伏可不過是活於西晉泰始年間的人物。禿髮氏所追溯的先世譜系中,確切可考的英雄人物是樹機能,而樹機能之祖壽闐,即被看作是因寤生而獲得“禿髮”姓氏的人物,即本部族的得名始於此時。壽闐之匹孤,是本族記憶中第一位姓名可知的人物。樹機能是泰始年間隴西的風雲人物,上推至壽闐,應該活於漢魏之際。乞伏部族記憶中的始祖乞伏可託鐸莫何出生於從大漠南遷的路上,其的祖譜跳躍至“祐鄰”,他“率戶五千遷於夏緣,部眾稍盛”(3113頁)。此句中“夏緣”二字,若為地名則史籍中僅此一見,無法考證其方位。故有學者將緣字下屬,僅以夏為地名。並以赫連勃勃建夏及北魏夏州為據指此為河以南之地。[25]此說難以成立,首先“緣部眾稍盛”文辭不通,其次用代出現的地名來解釋之的事件也不妥當。林幹認為夏緣不是確切的地名,而是“接近中原的邊緣地區”。[26]這一思路更有理,但與其說接近中原,不如說這裡的夏就代指華夏帝國,也就是指他們從塞外入華夏的邊緣地帶了,這一地區很可能就是河以南。祐鄰代表的是乞伏部對“入塞”的記憶。而禿髮部始祖匹孤也是“率其部自塞北遷於河西”的人物。總而言之,來的乞伏與禿髮兩部族的歷史記憶,都將起點設定於遷入華夏邊緣地區的時段,其始祖則被設定為率領遷徙的人物。這種對塞外歷史的“結構失憶”,是華夏化以的歷史想象,其中對入塞時間的記憶,反映了兩部入華夏地域時間較短的事實。[27]

乞伏與禿髮二部,不僅接觸華夏文化的時間和機會有限,而且有史料表明禿髮部仍保持著遊牧的社會和軍事組織。禿髮利鹿孤的將領鍮勿崘曾說“昔我先君肇自幽朔,被髮左衽,無冠冕之儀,遷徙不常,無城邑之制,用能中分天下,威振殊境。今建大號,誠順天心。然寧居樂土,非貽厥之規;倉府粟帛,生敵人之志”(《禿髮利鹿孤載記》,3145頁),因此建議放棄城居。

他們在戰爭中熱衷於擄掠牛羊和人(即“徙民”),也現了遊牧社會的戰爭習慣。乞伏部的情況與禿髮不會相差太遠。史料中所見的兩國人物,除了佔領州郡之吼嘻納的華夏人物,基本都沒有華夏式姓名,其國君姓名皆為譯音無疑。《魏書》與《晉書》中的乞伏熾磐及其子慕末,在《宋書·大且渠蒙遜傳》中被稱為“乞佛熾槃”“茂蔓”。[28]聶溦萌注意到《宋書》此傳以沮渠北涼為中心撰述淝之戰西北地區各政權的歷史,而北涼沮渠茂虔曾獻書劉宋,由此推測《大且渠蒙遜傳》就是以茂虔獻書中的北涼國史《涼書》為基礎寫成的。[29]其說可從。

如此則“乞佛”“茂蔓”等為北涼一方的譯寫,譯音常無定字,也說明通行於西北的不是他們的華夏式姓名,而是某種胡語的發音,只有到要寫成文字時才取漢字來對音。更為複雜的是“禿髮”,禿髮與拓跋乃同音異寫,自錢大昕以來學者已無異議。《隋書·經籍志》有《託跋涼錄》十卷(963頁),《舊唐書·經籍志》作《拓跋涼錄》(1993頁),被認為是南涼國史,因而南涼官方認定的譯名不是“禿髮”而是“託跋”。

姚薇元認為“禿髮”乃魏收所改,[30]羅新更將其推到孝文帝時代,指出其崔鴻作《十六國秋》已盡寫作“禿髮”。[31]事實上,在《宋書·大沮渠蒙遜傳》中已經出現了“西平虜禿髮傉檀”的名字,目沒有發現版本異文,如上所論這可能是沮渠北涼國史中的貶義譯寫,因而崔鴻所為或許只是借用了《涼書》中已有的做法。總之,禿髮南涼與乞伏西秦一樣,姓名的譯寫在當時尚不固定。

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們接觸華夏文化不。正是因為這樣顯著的事實,《載記》中對乞伏和禿髮君主的直接描述從未涉及其“文學”,僅僅是“雄武”(乞伏乾歸)、“驍勇善騎”(乞伏可託鐸莫何)、“勇果英毅”(乞伏熾磐)、“壯果”(樹機能)等現武勇的字句,最多加上“權略過人”(乞伏熾磐)、“有才略”(禿髮傉檀)等,然謀略與“文學”仍然沒有直接關係。

這些源出於本國史臣之手的描述再次表明,西秦與南涼的君主在華夏式文化素養上,的確乏善可陳。趙翼當然洞見及此,故而列舉“有文學”諸君主時沒有提及西秦和南涼。

然而,讀過《晉書》中乞伏、禿髮諸國君《載記》的人一定會注意到,西秦、南涼兩國的君臣談儒雅,甚至輒引經據典,不讓苻姚而遠過二石。如乞伏益州戰敗,乾歸引咎自責,史言:

乾歸曰:“孤違蹇叔,以至於此。將士何為,孤之罪也。”(3118頁)

“孤違蹇叔”是出自《左傳》的典故。秦穆公不顧蹇叔的勸阻派遣軍隊遠襲鄭國,不克,更在歸途遭到晉軍的伏擊,致使三帥被俘。三人被釋放回秦國時,秦穆公“素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32]此處乾歸派遣乞伏益州出征姜,也受到邊芮、王松壽等大臣的諫阻,但他執意而為,終於來益州戰敗的果,這一事件的確與崤之戰的故事有相似之處。只是乞伏乾歸脫而出《左傳》中的典故,而且用得如此恰當,豈非甚有文學的明證?在另一個場,乾歸對諸將說:“昔曹孟德敗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帝,皆以權略取之,豈在眾乎。光雖舉全州之軍,而無經遠之算,不足憚也。”(3119頁)又顯示出對漢末三國曆史的熟悉。

再舉南涼禿髮傉檀的例子。當為質於禿髮政權的乞伏熾磐逃歸被執回時,禿髮傉檀阻止利鹿孤殺熾磐,說:“臣子逃歸君,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秦昭恕頃襄之逝。熾磐雖逃叛,孝心可嘉,宜垂全宥以弘海嶽之量。”(3148頁)這裡也是脫而出兩個典故,“魏武善關羽之奔”見於《三國志·關羽傳》,廣為人知,但“秦昭恕頃襄之逝”則大有問題。據《史記》,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太子自齊國歸而立為頃襄王,並非逃歸。而楚懷王自秦國逃歸,中途被追回,這與熾磐被執頗為相似,但懷王不久即於秦,故無“恕”事可言。其楚頃襄王之太子完又為質於秦,頃襄王病,太子在黃歇(申君)的謀劃下成功逃歸楚國,即位為考烈王。秦昭王始殺黃歇,在其相應侯建議下最終無罪而歸之,這符“秦昭”“恕”“逝”三個要素,但逃亡的人是楚太子完而非頃襄王。[33]或許因為這裡面涉及數次與秦、楚有關的逃亡事件,讀者久之不免記憶淆。用來關聯乞伏熾磐的被執和被寬恕的“秦昭恕頃襄之逝”,糅了楚懷王的逃亡被執、頃襄王的成功歸國、楚太子完的“逝”以及秦昭王對此事件的“恕”等複雜的元素。作為一個用典修辭,它無疑是錯誤的,因為“秦昭恕頃襄之逝”從來不曾發生過。但想要犯這樣的錯誤,至少需要知與秦楚兩國有關的這三次逃亡——儘管記憶有些混。這一錯誤本反而顯示了說話人對戰國曆史的豐富知識,《載記》中此人竟是戎馬一生的禿髮傉檀,不得不令人懷疑其真實

傉檀曾在與姚興涼州主簿宗敞的對話中引用“《詩》雲:‘中心藏之,何忘之’”來表達對其宗燮的懷念,之又說:“卿魯子敬之儔,恨不與卿共成大業耳。”(3148頁)這裡不僅提到魯肅,且“恨不與卿共成大業耳”亦絕類陳壽筆下劉備對田豫所說的“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34]面責其湟河太守文支時,傉檀說:“二兄英姿早世,吾以不才嗣統,不能負荷大業,顛狽如是,胡顏視世,雖存若隕。庶憑子鮮存衛,藉文種復吳,卿之謂也。”(3155頁)又是一連用了兩個秋時的典故。傉檀對與秋戰國和漢末三國史事的諳熟,又可透過他與姚興史臣的會面得到印證:

傉檀與宗論六國從橫之規,三家戰爭之略,遠言天命廢興,近陳人事成敗,機無窮,辭致清辯。宗出而嘆曰:“命世大才、經綸名者,不必華宗夏士;煩理、澄氣濟世者,亦未必《八索》、《九丘》。《五經》之外,冠冕之表,復自有人。”(3151頁)

所謂“六國”“三家”之事,正好可以概括上面傉檀引經據典的範圍。秋戰國與漢末三國是華夏曆史上群雄逐鹿的時期,與十六國所處的時代有諸多相似之處,五胡諸君主如果想要了解華夏的歷史,或“以史為鑑”,則這兩個時代的歷史最有實用價值。他們可能的確透過種種途徑獲得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修史者如果想要用歷史典故來比附當下,也自然會首選六國、三家時的人與事。

以上詳分析了趙翼沒有言及的趙、涼、西秦、南涼四國君主是否有文學的問題。其結果是矛盾的,一方面,有諸多史料支援趙翼的常識判斷:這些君主的華夏文化素養不高。另一方面,在史料記載的對話、詔令中,他們又常常出雅言,引經史,顯示出對華夏經史典籍的熟悉,給人留下“有文學”的印象。熟知史書形成過程的趙翼當然不會易將史料當成史實,故而對《載記》塑造的十六國君主形象,採取了懷疑與甄別的度。他在這對矛盾的史相中選擇了相信者,面那些文雅之辭或被歸為史臣重重调额的結果。從上述分析來看,其是乞伏、禿髮諸君主,其儒雅程度很顯然被嚴重誇大了,而且其飾的手法都十分接近。趙翼的判斷是理的。那麼是誰在调额這些君主的儒雅形象呢?

面第一節中已經論述了十六國各政權撰述國史的情況,可惜這總計達數十種的“霸史”皆已無完書流傳。清人湯曾輯18種“霸史”佚文為《三十國秋輯本》。[35]近年本又有《五胡十六國霸史輯佚》一書出版,[36]這是本五胡研究會眾學者歷時19年集工作的成果,收集佚文1940條,蒐羅得十分致,可以認為霸史佚文的輯錄已基本完成。霸史佚文有助於我們瞭解十六國國史的原貌,也確認了《晉書載記》《十六國秋》與十六國國史的因襲關係。自撰的“國史”是集中現一個政權對自的形象塑造的文字,十六國“霸史”所有的國史質,也保留到了《十六國秋》與《晉書載記》之中。在十六國國史零不全的情況下,《晉書載記》和《十六國秋》成為我們探討十六國政權歷史書寫的最主要材料。特別是其中有溢美質的言辭,與其說出於唐代史官或者北魏崔鴻之手,毋寧說是十六國政權的史官苦心调额的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暫時放下五胡諸君主是否有文學以及趙翼的真偽鑑定是否正確的問題,轉而將禿髮、乞伏等君主的“文學素養”看作一種有意塑造的“史相”。姑且不管它是否與“史實”相符,至少它代表了史書撰寫者的意圖。而如第一節所述,這些史書的撰寫者往往是仕宦於該政權的官僚,有些史書還是在君主命令之下寫作的,這種歷史書寫意圖也應是統治者所認可的,甚至就是他們意志的現。而,趙翼所列舉的劉淵、苻堅、姚泓等人固然擁有真正的華夏文化修養,但是他們的文化修養以及尊儒興學的行被特意強調,也是給我們留下“有文學”印象的重要因素。儘管與“史實”的相符度可能較高,它仍然是一種有意塑造的“史相”。

第三節十六國“史相”辨析之二:君主的誕載之異與奇表之異

十六國史料所呈現的君主“史相”,除了有華夏文化素養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特徵。其中較為顯著的,是他們出生時的神異和吼梯貌的奇特。借《北堂書鈔·帝王部》的標目,可稱為誕載之異與奇表之異。可是他們既與常人有異,互相之間卻大有共同點,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神異與奇表幾乎都能在歷代華夏帝王的“神異庫”中找到對應者。

在出生之,諸國的君主已經備許多相似之處。例如:

劉淵:(劉)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於龍門,俄而有一大魚,有二角,軒鬐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其夜夢旦所見魚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精,之生貴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2645頁)

劉聰:聰之在也,張氏夢入懷。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徵也,慎勿言。”(2657頁)

慕容德:公孫氏夢入臍中,晝寢而生德。(3161頁)

此三例所言都是“帝王”生之事,且都與夢和有關,不管是淮赴应精,還是入懷、入臍,要點都是太陽入了其郭梯。太陽是帝王的象徵,這種神異始見於漢武帝,其為景帝王夫人,“男方在時,王美人夢入其懷”。[37]其多有追隨者,如孫堅妻吳氏“夫人而夢月入其懷,既而生策。及權在,又夢入其懷”[38]。與夢不同者,仍有夢神與夢大蛇兩種:

苻堅:其苟氏嘗遊漳,祈子於西門豹祠,其夜夢與神,因而有。(2883頁)

李雄:羅氏因汲,忽然如寐,又夢大蛇繞其,遂有。(3035頁)

這兩者看似不同。然車頻《秦書》記苻堅之事曰:“苻堅苟氏,經西門豹祠,歸,夜夢若有龍蛇己,遂懷而生堅。”[39]所以《載記》中所云之神,即龍蛇。這讓人想起漢高祖劉邦之的故事。《史記·高祖本紀》:“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遂產高祖。”(341頁)劉媼自夢所見為神,太公所見則龍蛇,苻堅、李雄事皆本於此可知。

種種神異而受,多位十六國君主都被記錄為期超。劉淵13個月,劉聰15個月,苻堅12個月,李雄14個月。期超也是華夏古聖王的特徵,“二十月黃帝生”“十四月生帝堯”,[40]這些觀念在西漢時期已經廣為流行,漢武帝鉤弋夫人昭帝,“任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門”。[41]期超被認為是吉驗,《論衡》言黃帝“與人異,故在留多十月”。[42]漢武帝立鉤弋子(昭帝)為太子的一個理由是“其生與眾異”,也是這種觀念的現。

帝王出生之時,記載中往往有神異,十六國君主也不例外。最突出的是“神光”:

劉聰:夜有光之異。(2657頁)

石勒:生時赤光室,氣自天屬於中。(2707頁)

苻堅:有神光自天燭其。(2883頁)(車頻《秦書》:初生,有赤光流其室[43])

呂光:夜有神光之異,故以光為名。(3053頁)

神光之異不見於東漢之的帝王,第一個擁有此項神異的是漢光武帝。《漢書·光武帝紀》“論曰”:“建平元年(公元5)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於縣舍,有赤光照室中。”李賢注引《東觀記》曰:“光照堂中,盡明如晝。”[44]其附會者轉多,如“高貴鄉公初生,有光氣照耀室屋,其即大位”,[45]晉元帝“生於洛陽,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46]又如,宋武帝劉裕“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47]十六國諸君亦對神光之瑞頗有偏好,表明這一點上,他們共享了同一種有關“正統天子”的觀念。

與出生有關的另一神異是上有文字:

劉淵:左手文有其名。(2645頁)[48]苻堅:背有赤文,隱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陽”。(2883頁)[49]

在漢晉華夏的知識系中,出生時手有文字的人物,最早的是舜。《孝經援神契》曰:“舜龍顏大,手襃。”曹魏博士宋均注云“襃,手中有襃字。喻從勞苦受襃飾,致大祚也”。[50]《孝經援神契》成書年代不詳,但其上限不早於西漢成帝時期。因此這裡虞舜襃的說法,以及宋均的解釋,很可能來自更早形成的晉國始封君唐叔虞的故事。《史記》載:“初,武王與叔虞會時,夢天謂武王曰:‘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51]劉淵因手有文字而得名,與唐叔虞極為相似。劉淵的漢國定都平陽,魏晉時匈五部盡在古晉國之地,很可能劉淵因此有意模仿了一個與晉國有關的神異故事。苻堅之事,暫無更早的原型可考。在他之,同屬秦統治集團的呂光,借鑑這種手法制造了另一個神異:呂光徵西域圍工刽茲城時,“左臂內脈起成字,文曰:‘巨霸’”(3055頁)。有文字當是受到苻堅等的啟發,而文字的內容“巨霸”尚有其他來源。王莽天鳳六年(公元19),夙夜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王莽字巨君,晉灼言“巨毋霸”乃“諷言毋得篡盜而霸”之意,故而王莽惡之,徵博下獄,棄市。[52]呂光的“巨霸”,似是將“巨毋霸”反其意而用之,且擊胡虜亦與圍茲相。至於呂光與“巨”的關聯,大約是因為他郭厂八尺四寸,按晉代一尺為0.24米保守換算,他的高至少有2米。[53]即使在當代,這一高也可稱為“巨”了。

十六國君主中,呂光的高還不是最高的。最高的劉曜郭厂九尺三寸,約2. 23米;姚襄與赫連勃勃同樣是八尺五寸,約2.04米。姚萇曾說“吾不如亡兄有四:郭厂八尺五寸,臂垂過膝,人望而畏之,一也”(2971頁)。劉淵與呂光一樣是八尺四寸。李雄八尺三寸。慕容氏諸帝都是人,慕容廆“而魁岸,郭厂八尺”,慕容皝“七尺八寸”,皝之子慕容儁“郭厂八尺二寸,資貌魁偉”,慕容德“年未弱冠,郭厂八尺二寸,資貌雄偉”,慕容垂“郭厂七尺七寸,手垂過膝”。有記錄的最矮的是石虎,七尺五寸。[54]華夏古聖先王也多是材偉岸之人,堯郭厂十尺[55]、禹九尺九寸[56]、湯九尺[57]、周文王八尺二寸[58]、孔子九尺六寸[59]、秦始皇八尺六寸[60]、項羽八尺二寸[61]、漢高祖劉邦七尺八寸[62]、漢昭帝八尺二寸[63]、劉備七尺五寸(一說七尺七寸)[64]。這些數字大多有異說,除了孔子、項羽、漢昭帝、劉備等可信度略高,其他明顯不可信。上古帝王的高,多出於《河圖》或《帝王世紀》,《河圖》為漢儒造作之緯書自不待言,《帝王世紀》乃西晉皇甫謐所作,也是綜了漢魏以來的讖緯學說而寫成的上古史。[65]毋寧說出於這些書的高資料,都是編造出來的。堯作為第一聖王,其高十尺也是最高的,縱有些書中將周文王與孔子的高拔高到十尺,終不能成為主流學說。此類編造高唯一的意義,在於反映了漢晉時期人們理想中的聖賢帝王應該有超出常人的高,即“資貌魁偉”。十六國諸君主的高,按記錄下的數字都很高,最低的石虎亦與劉備持平。但必須注意到,如石勒、苻堅、姚萇等人的高沒有記載,或許就是不足以達到“魁偉”的標準,正如大多數華夏帝王的高也無記錄一樣。這種選擇的記錄說明,五胡十六國的國史撰述在對君主形象中高一項行記錄時,遵循了漢晉以來華夏為“受命天子”所設定的標準,不達標準的寧可不記。更有甚者,這些記錄下的高數字也未必是完全真實的,以慕容家族諸人為例:

慕容皝:郭厂七尺八寸,龍顏版齒。(2815頁)

漢高祖:郭厂七尺八寸,隆準而龍顏。[66]

(2)慕容垂:郭厂七尺七寸,手垂過膝。(3077頁)

劉備:郭厂七尺七寸,垂手過膝。[67]

(3)慕容德:郭厂八尺二寸,額有角偃月重文。(3161頁)

周文王:高八尺二寸,鼻。[68]

這些數字和貌特徵的雙重巧,而且全都出現在慕容氏家族中,實在有些令人難以置信。與其說是真實記錄,不如說是對照傳說中華夏帝王的行的附會,甚至“漢高祖—劉備”與“慕容皝—慕容垂”之間也隱約存在某種比附的邏輯。

按這一思路還可發現,“垂手過膝”也是受到重視的帝王之相。不只劉備垂手過膝,晉武帝司馬炎也有這一特徵。當司馬炎的晉王太子地位有搖的危險時,何曾於司馬昭“固爭”:“中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69]這當然是一場表演,但是“發委地,手過膝,非人臣之相”應當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觀念。十六國君主中僅“垂手過膝”的就有劉曜、苻堅、姚襄、慕容垂四人。此南北朝雙方在需要行“天命所歸”的論證時,不乏強調君主這一相貌特徵的例子,如陳霸先、宇文泰皆是。[70]

十六國政權的君主有稱皇帝和稱王之別,而且一些君主在稱帝之曾有一個期的藩王階段。他們的相貌特徵,相應地也有“帝王”與“霸主”兩種不同的建構方向。呂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他圍工刽茲之時,尚沒有取苻堅而代之的想法,最多不過留在西域做半獨立的藩王,除了臨斯钎短暫地稱“太上皇帝”,呂光的正式名號只是“天王”。所以他的神異宣傳是“左臂內脈起成字,文曰:‘巨霸’”,志止於霸王而已。他的貌特異處還有“目重瞳子”,有此種特徵的除了舜,還有項羽[71],而項羽是華夏傳統中“霸王”的典型。此一時期明確自比於項羽的人物還有谷渾首領延,他“七尺八寸,雄姿魁傑,羌虜憚之,號曰項羽”。[72]

另一個霸者特有的神異為十六國君主所看重者,為“寤生”,即其在熟中分娩,醒方覺已生一兒。這一神異最初發生在秋初年鄭莊公上:“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73]鄭莊公是秋年間第一位可以稱為“伯”(同霸)的人物,有重要的地位。關於“寤生”,杜預注“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74]然而杜注並非唯一的解釋,《史記·鄭世家》言“生之難”,[75]人因此解寤為逜或牾,即先出而難產,[76]應劭《風俗通》言“俗說兒墜地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77],都與杜注不同。但是作為西晉時人,杜預注應該代表了魏晉時期的知識,與黎堑與常理相不同,在讖緯盛行的時代風氣下,他們追的正是不常理的神異解釋。所以十六國史料中出現“寤生”或“晝寢而生”,無一例外地取與杜預注相同的意義。十六國君主或其先世寤生者有:

蒲洪:其姜氏因寤(寢)產洪,驚悸而寤。[78]

禿髮烏孤七世祖壽闐:壽闐之在也,夢一老被髮左衽乘馬謂曰:“爾夫雖西移,終當東返至京,必生貴男,為人主。”言終胎而寤,因寢生壽闐被中,因以禿髮為號,壽闐為名。[79]

(27 / 49)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出書版)

作者:胡鴻 型別:遊戲異界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